发布时间:2024-11-14 13:04:26 来源: sp20241114
情暖积石山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基础设施受损。
积石山地区所处位置,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历史上就是地震多发区域。此外,积石山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其容易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形和破裂。其中,存在的一些断层和裂缝,在地震时成为地震波传播的通道,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奔赴震中积石山县,真切见证了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一
正午时分,我们抵达震中受灾最严重的甘肃省积石山县。路边尚有不少积雪,凛冽的寒风拍打着我们的脸颊。
寒冷,意味着救援黄金时间被大大缩短。兵贵神速!一切救援力量都要快些,再快些!
翻阅抗震救灾任务部队的出动记录——地震发生后,350名积石山县民兵就地展开救灾;19日凌晨1时20分,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抵达新集乡;凌晨2时50分,第76集团军某旅300名官兵携带专业救援装备星夜驰援;凌晨4时30分,先头部队抵达震中柳沟乡,随即挺进至受灾更严重的大河家镇展开救援……
11时,西部战区应急指挥组乘运-20运输机抵达甘肃,在震中某广场设立了指挥所。我们跟随应急指挥组来到了这里。
抬眼望去,尽是整齐的绿色帐篷与绿色军车。白色热气从帐篷缝隙、车尾处冒出,让人瞬间感觉暖和了几分。
西部战区抗震救灾前进指挥所,坐落在广场一隅,从外面看就是一顶大帐篷。医疗、余震、气象、通信、照明……各要素纷纷汇入指挥所。兵力调配、物资协调……一道道命令从这里下达。
下午3时,救援工作重点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
过了一会儿,天色变得昏暗,气温下降得非常快。山上的路面都已经结冰,我们乘坐的军车在冰上挪移,向一个个村庄机动。
晚上9点多,大河村安置点,应急照明无人机高悬在天上,点亮了黑夜。
深夜11点,马家村安置点,一位大爷和一位大娘正用手电筒为扎帐篷的子弟兵打着灯……
0点时分,肖红坪村安置点,官兵将黄泥涂在烟囱和取暖炉的连接处,几分钟就结实了,再一烧火,帐篷里很快就温暖起来,没有一丝烟跑出来。官兵彻夜巡逻,防止帐篷内发生火灾……
这一夜,月色皎洁、星光点点,积石山亮光闪烁。
二
气温愈来愈低,狂风呼啸,扑得人脸生疼。23日下午,我们赶到受灾严重的大河村的医疗帐篷查看情况。
医疗帐篷面积不大,外面已经排了不少人,里面几名老人正在输液。军医张江正和一名抱着幼儿的妈妈对话。
“医生,我的小孩一直哭。”
“好孩子,不怕,叔叔给看看。”
这几天,张江已经诊治了300多人,巡诊1000多人。
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已近深夜,张江这才有时间接受采访,在回部队驻扎帐篷的路上边走边说。
“这个帐篷的小女孩不知道怎么样了。今天有点晚了,明天要来看看她。”我们路过一顶顶帐篷,张江说起里面的情况如数家珍。
张江的口袋里有两件东西,一包糖,一个小本子。小本子上面记录着需要复诊的患者详细信息,包括住在哪顶帐篷、家里还有谁、开了哪些药、吃过药有什么反应。张江路过本子上记录过的帐篷时,总会进去问问情况。
“这个小女孩第一天来,说自己‘不舒服’,哪里不舒服也说不出来。”那天,看到她眼神无光地瘫坐在椅子上,张江没急着让她讲述病情,而是和她聊起了家常,得知在这次地震中,小姑娘最亲的小姨和最要好的同学都不在了。
张江蹲下身子,耐心地开导她,又顺手从口袋里抓了两颗糖递给她。开导近1个小时,女孩的脸色稍微好了些,张江叮嘱她第2天再来。“对于有些患者,治病要先治心。”张江告诉我们。
次日,张江又开导了她半个小时,讲到动情处,小女孩止不住地哭起来。“哭出来就好了,哭出来就代表情绪好转了,这病就好得快了。”
这几天,张江不时到小女孩家的帐篷看望她。看到她状况渐好,眼睛里也有了光亮,张江在小本子上写道:“情况好转,继续关注。”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天,19号的夜晚。”那天晚上,张江带着3名卫生员前往受灾严重的陈家村巡诊。陈家村道路两旁的房屋大半已经倾倒,伤员都已经被转运出村,少数未受伤的村民则是在自家的平地上生火取暖。
路过一处秸秆堆时,张江看到后面飘出了几缕青烟。担心失火,他绕过去查看。只见五六个人正围坐着烤火,一旁是一个简易的帐篷。他走近一问,得知帐篷里有一名产妇和她尚未满月的婴儿。产妇半卧在薄薄的褥子上,尽管裹着厚厚的棉大衣,仍不住地发抖。
天寒地冻,产妇和婴儿在这里待一夜有失温的风险。张江立即决定把她们转送到专业医疗点。
转送途中,道路拥堵,担心救护车鸣笛声吓到产妇和新生儿,卫生员谭建华跳下救护车,跑在车头前面开路,嘴里不停地喊着:“请让一让,让一让。”他一路奔跑了3公里,成功将救护车引导至陈家村安置点,把产妇和婴儿托付给了地方医疗队。
“您辛苦了。”我们感慨地说。
“应该的。我是一名军医,也是共产党员,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一边奔跑,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就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他说。
三
大河家中学操场,设置了一个饮食供应点。
我们见到申壮壮时,他正在麻利地切着土豆,手被冻得通红。阳光照射在他军帽的五角星上,与迷彩服胸前明亮的党员徽章交相辉映。
一时缺人手,我们和申壮壮商量后,便加入了帮厨队伍,拿剪刀剪宽粉。他说,剪宽粉看起来简单,但也讲究一个长短适度——展开手,从大拇指到食指的距离恰好合适,口感也好。
只剪了5分钟,我们的手已经冻得有些僵直。戴上棉手套,才感觉暖和起来。又剪了一会儿,宽粉上粘的水分被手套吸收,手指处变得潮湿起来,再被凛冽的寒风一吹,就像将手指插进了冰水里,冻得彻骨。
“记者同志,知道我为啥不戴手套了吧,手指一僵,容易切到手。我是昨天下午6点到的,炊事车里面挤不下,我就在这里择菜、洗菜、切菜,一刻没停。晚上可比这冷多了,实在受不住,就去旁边的车里喝点热水。”申壮壮手上活不停,向我们讲述着他这一天的工作。
“今天给乡亲们的早餐食谱有包子、饼子、鸡蛋。我们把馅料拌好,扭头一看带过来的大桶矿泉水全都冻住了。我就赶紧用小瓶水来和面,剩下的人用凿子把桶装水的冰坨凿开,放到灶台上,用锅慢慢化开。”接着,申壮壮和战友们把醒发好的面团做成包子和葱花饼,赶制出200份早餐。
忙完这一切,时间已是凌晨2点。
凌晨4点02分,积石山县再次发生地震。
晃动把刚睡熟的申壮壮摇醒。他揉了揉发酸的胳膊,看了一眼时间,距离预计起床时间还有不到1小时,索性直接起床。
申壮壮说:“中午的食谱是西红柿炒鸡蛋和大盘鸡,凌晨起来切西红柿这种汁水多的蔬菜,手上都会结一层薄冰。晚上的食谱是羊肉泡馍。晚上冷,给乡亲们吃点羊肉、喝点羊汤暖身子。要把冻住的羊骨、羊肉劈开放进锅里慢慢解冻、焯水,再趁着饮用水还没有冻住,赶紧蒸上几屉馍。”
终于将做好的晚餐送上车,申壮壮和我们都累得坐在走廊、靠在墙边休息。
“你有没有什么想通过我们对大家说的?”
他坚定地说:“为了受灾群众,再累也值得。”
四
“叔叔,我能跟您合张影吗?”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躺在病床上的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小学6年级学生马文杰恳切问道。
马文杰的家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八社。12月18日晚,马文杰在完成作业后,早早地上床就寝。
23时59分,地震突发。12月19日凌晨2时许,接到命令,武警甘肃总队某部官兵紧急赶往震中,边徒步挺进边救助沿途受灾群众。
此时,年幼的马文杰被亲戚救出,往村外转送时,碰到了赶来救援的官兵。“孩子当时捂着肚子表情痛苦,我赶紧脱下大衣包住他。在背起他的时候,他一直喊疼。我就尽量弯着腰,让他减少点痛苦。”包建维回忆道。
转运路上,包建维走得格外小心,生怕被东西绊倒,对背上的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幸运的是,走到路口,他们遇到了一辆车,孩子被抬上车紧急送医。
20日凌晨1时许,任务区域的受灾群众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忙碌了一整天的包建维才躺在帐篷中,休息片刻。此时,包建维突然想起那个小男孩:现在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吃上热饭菜?孩子的父母现在是不是都在他身边……
“能不能帮我找找那个孩子,问问他的情况,如果有机会我想去看看他。”那天中午临别时,包建维郑重地委托我们。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探知孩子目前正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得到消息,12月25日,包建维跟同样牵挂着小文杰的其他官兵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赶到了医院。
“小文杰是脾脏破裂,随时可能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幸亏送医及时,再晚上20分钟就救不回来了……”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马文杰的治疗情况。
第一眼见到包建维,马文杰没有认出来。官兵向他展示了那张全网刷屏的图片,两个人拉着手共同回忆起那晚紧张而又温暖的时刻:战士把宽阔的肩背和温暖的大衣留给了小男孩,匆匆行进在黑夜里。
包建维鼓励小文杰,地震不可怕,要学会面对困难,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张充满温情的照片,成为此次地震的温暖记忆;一次生死相依的背负,也成为人民子弟兵践行宗旨的生动写照。
“谢谢叔叔,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马文杰说。
离开医院,我们沿途来到团结村探访灾后安置情况。在这里,我们见到了8岁的小姑娘韩蕊。她大大的眼睛、忽闪的长睫毛、红扑扑的小脸蛋,很是惹人怜爱。
她说,爸爸妈妈都去参加灾后重建了,自己也参加了解放军叔叔开设的“帐篷学校”。放学后,她总喜欢回到解放军叔叔当时为他们安置帐篷的村广场溜达。
我们问她,为啥总喜欢来这里?她眨着大眼睛天真地说:“因为有你们在。”
在安置点,我们还看到这样一面心愿墙,不少小朋友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我想成为一名特种兵”“我以后要保家卫国”……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这爱,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
五
24日上午,我们来到大河家镇安置点新搭建的“帐篷学校”。帐篷的外墙上张贴了不少小朋友们画的画。有的画着蓝天白云,有的画着粉色的房子,房子前有高高的旗杆、悬挂着鲜艳的红旗;有的画用绿笔写了“春天”两个大字;有的画上写着“中国,希望你越来越美,中国加油”……
朗朗读书声从帐篷里传出来,萦绕耳畔。我们听得分明,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冰雕连烈士宋阿毛的诗句:“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那天正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的日子!
我们走进帐篷,第76集团军某旅的“兵老师”正带着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诗句。孩子们虽然小,但都读得很认真。
下课了,我们问一个孩子:“刚刚老师说今天是什么日子,还记得吗?”
红领巾映衬着他红扑扑的脸颊,声音稚嫩:“长津湖!”
我们又问:“长津湖是什么呀?”
孩子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像是在努力回想刚才学习的内容:“长津湖就是……就是长津湖!就是,赢了!”
听到这句话,我们的眼眶突然有些酸。孩子们还小,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那场战役意味着什么。但今天,在这冰天雪地里,在温暖的“帐篷学校”中,天真的孩子们将“长津湖”与“赢了”联系起来。
武警甘肃总队的一位指挥员告诉我们,前两天“帐篷学校”还没有开课,有五六个小朋友白天就陪着哨兵站岗。有官兵进出时,哨兵敬礼,小朋友就跟着敬礼。从白天站到黑夜,哨兵让他们回去休息,却怎么也劝不动。这位指挥员路过岗哨时都会给孩子们回礼,生怕漏了哪一次。
那些天,孩子们总是不愿回帐篷休息。夜已深。哨兵对孩子说:“天晚了,该回去睡觉了。”孩子们摇摇头,身体依旧站得笔直,陪在哨兵身旁。
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举起手里攥着的棒棒糖,说:“叔叔,送给你一个棒棒糖,你收下我们就回去休息。”哨兵只好点头同意,去拿她手中的棒棒糖。没想到,这一拿,却从小女孩袖口里抽出一长串连在一起的棒棒糖。在哨兵惊讶的目光中,孩子们忽然一下子笑着跑远了。那个小女孩还边跑边喊:“送给你们每人一个。”
我们听得很入神,联想起这些天的经历和见闻,不由地想起一句铿锵诗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是的,没有什么能战胜我们,我们终将战胜这场灾难。人民子弟兵的到来,在这个冬日守护着灾区人民的温暖。跨越这个凛冬,便是温暖的春天。
(解放军报记者:张磊峰、武诗韬、杨明月、李蕾、李子怡、李攀奇、李笑琪)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