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有“戏”,搭建育人“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4-12-25 18:46:38 来源: sp20241225

原标题:校园有“戏”,搭建育人“大舞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学生在演出大型四幕话剧《呐喊》。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学生在演出大型四幕话剧《呐喊》。新华社发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港演出。新华社发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港演出。新华社发

   开设戏剧社团、创编原创话剧、举办校园戏剧节……如今,戏剧文化在各地校园落地生根,成为推进学校美育、引领学生成长、培育戏剧观众的重要方式。

   本期约请5位校园戏剧社团的主创人员和指导教师,讲述戏剧浸润学生心灵、提升艺术素养、启发创新思维的实践探索。

   【一线讲述】

  以极致的表演讲好科学大师的故事

  讲述人:话剧《马兰花开》邓稼先饰演者、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 傅宇杰

   2013年,刚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第二个月,我就加入了校园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剧组。这是一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清华大学校友邓稼先波澜壮阔一生的话剧作品。此后的十余年求学生涯中,我都与这部话剧相伴相随。

   《马兰花开》的参演者都是非“科班”出身的普通学生,但出于对艺术水准的极致追求,大家在舞台上都演出了专业的水平。有的同学在排练场一次次摔倒,只为把“摔倒”这一动作演好;有的同学虽然崴了脚,但依然忍住疼痛、坚持登场……剧组中还有被戏称为“十八罗汉”的景片演员,没有台前表演机会,只能在幕后移动布景,他们都毫无怨言,以实际行动致敬千千万万隐姓埋名的工作者。这种努力与付出,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演绎与科学家们当年的细致严谨、默默奉献相匹配。

   精品力作的背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支撑。我们成立了马兰花开党支部,将支部建在剧组上。支部发起了“重访邓稼先之路”主题社会实践,与海军“邓稼先”号等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党员走进校内外党团集体讲党课,传播“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十余年来,我们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演出足迹遍及15个省份。我们见过马兰基地的战士们身板坐得笔挺、眼里噙满泪水的样子,也听见演出散场后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我也要想想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去年国庆期间,我们赴港澳巡演。今年国庆期间,改编后的粤语版《马兰花开·英雄大爱》在香港成功上演。

   今年是邓稼先学长诞辰100周年。前不久,《马兰花开》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第100场演出。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紧张的排练演出中,前后历时四十余天。虽然辛苦,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发自内心地想把这一场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演出献给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

   如今,《马兰花开》已累计举办106场公演,覆盖观众超过14万人次。未来,我们将继续讲好科学大师的故事,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报国本领。

  以校园戏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述人:陕西师范大学关中文化研习社指导教师、哲学学院副院长 石碧球

   关中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关学是关中文化的核心内容。北宋儒学宗师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集中体现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怀家国、情系天下的理想与精神坐标。

   2020年恰逢张载诞辰1000周年,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陕西师范大学关中文化研习社的师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型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通过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追溯张载的生命历程,表达对先贤精神的敬仰,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部作品不仅为校内师生带来了深刻的文化体验,更多次面向社会,为公众演出。今年7月还赴希腊克里特公演,为中西方文明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为让参演人员对张载和关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我们多次以专题讲座、戏剧沙龙、系列读书会等形式讲解相关知识,还组织他们到张载祠、横渠书院等地采风,更好地融入张载的精神世界。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们注重结合现代视角,让跨越千年的思想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舞台呈现上,结合现代化手段,创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拉近年轻人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排练演出期间,我也充分感受到校园戏剧的无限可能。《大儒张载》的演职人员都是校内学生,许多没有演出经验的同学在舞台上“脱胎换骨”,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台词和表演技巧的进步,更是他们内心对角色的深度理解。

   戏剧是触动人心、唤醒思考的艺术。塑造张载这样的儒学大家,对青年学子而言,不仅是一场演出,也是一次成长。他们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在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这种热爱不仅会在戏剧中延续,也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英文戏剧表演架起东西交流的桥梁

  讲述人:武汉大学莎士比亚英文戏剧社学生演培部部长、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俸承漓

   金秋十月,珞珈山下。不惑之年的武汉大学莎士比亚英文戏剧社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社团招新,迎来了一位位青春洋溢的新成员。

   作为武汉大学乃至华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学生戏剧社团之一,莎士比亚英文戏剧社至今已为校内外观众带来了《哈姆雷特》《理查三世》等50余部经典英文莎剧演出。戏剧社矢志建构的戏剧舞台,不仅要展现莎士比亚经典的美学追求,而且要彰显改编后独到的东方之美,为中外交流搭起一座戏剧之桥。

   来自武汉大学各个院系的同学们,因热爱戏剧而结识在戏剧社,更将自己的青春融入戏剧中。

   在本年度毕业大戏《科利奥兰纳斯》的一场彩排中,主演吴城宇为设计将军浴血凯旋的场景,往脸上泼洒血浆、红墨水,甚至是杨梅汁,一遍又一遍,只为寻找出最逼真的效果。“我们自己累点苦点不算什么。只要大家看得投入,就足够了。”他说。

   台前的精彩,离不开幕后的奉献。负责音乐、灯光、道具场控、双语台词制作等工作的同学们并非专业人士,却用巧思与妙手呈现出绝佳的舞台艺术效果。《温莎的快乐夫人们》演出现场,演员打开装满金币的钱袋时,金光四射,全场观众惊呼连连;《泄密的心》中,心跳“咚咚”的音效声愈来愈强,也使观众身临其境。在戏剧演出之余,社团美工组的同学还精心制作多种剧组周边物料参与义卖。

   戏剧社的表演不拘泥于莎剧,还拓展到其他经典英伦小说、百老汇名剧,时间可古可今,空间可中可外。即使戏剧社每年都有同学毕业离开,但珞珈山小剧场那炽热的镁光灯总会适时亮起,武大戏剧人的声音在此久久回荡……

  校园社团让川剧有了更多群众基础

  讲述人: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 刘 洋

   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学校地处四川,川剧自然成为我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学校设立的“川剧传承基地”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依托这个基地,我们开设川剧鉴赏、川剧功法等课程,打造“帮打唱”川剧社、“开洋腔”川剧社和川剧数字化工作室等川剧社团,经常开展面向全校的川剧体验活动,让师生近距离接触川剧、了解川剧,感受川剧的文化魅力。

   “帮打唱”即帮腔、打击乐和唱腔,是传统川剧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此命名的“帮打唱”川剧社就重点传承传统川剧。这个社团经常组织画脸谱、赏川剧等体验活动,邀请川剧名家来校教学、交流、演出,会聚了一大批传统川剧爱好者。

   “开洋腔”川剧社会聚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他们最初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五颜六色的油彩往脸上涂,可当画上脸谱,学着唱上几句,并了解唱词含义后,一下子有了兴趣,不少人成了“川剧迷”。

   川剧数字化工作室里,学生们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川剧元素进行再创作、再传播。他们开发的川剧脸谱创意投影,将画脸谱的过程以投影的方式直观呈现在体验者脸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追捧。

   学校每年举办校园川剧文化艺术节,开办讲座、沙龙、快闪、川剧服饰体验、川剧演出等系列活动,把整个校园都打造成川剧的舞台。在完成妆容装扮后,不少学生对着镜子惊呼: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川剧的“角儿”。很多人因此加入川剧社团,成为川剧文化的忠实粉丝。

   经过多年发展,川剧在电子科大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2021年,我们推出新编川剧大幕戏《小萝卜头》,通过数字化影像、3D投影等技术,将传统川剧与现代音乐元素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全新形态生动演绎“小萝卜头”的英勇故事。

   在川剧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川剧传承有方、后继有人。社团的同学们可能不会成为专业的川剧演员,但他们都是欣赏川剧、保护川剧、传承川剧的一分子。

  跨学科戏剧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意趣

  讲述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校长、海旺学校戏剧社团创始人 李海榕

   今年,我们举办了海旺学校第十一届戏剧节,参与人数超4000人。学校被授予“深圳市艺术特色学校(戏剧)”,还编订了《走进戏剧世界》《海旺学校戏剧教育剧本课程》等校本教材,学生表演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

   还记得2010年我们初次涉足戏剧教育领域时,只是希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练或开展情景表演活动等,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经过这些年的深入实践,我们发现,在跨学科融合的戏剧教育情境中,戏剧可以突破学科限制,把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探究性、开放性的戏剧实践课堂,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创新素养和审美意趣。

   在此过程中,我们尝试开展各类学科戏剧实践活动,通过“多学科、课内外、校内外”融合,将戏剧教育演绎成“人人都有戏、班班都有戏、周周都有戏”的校园文化生态。

   我们每周有一次展示,把舞台中心留给学生,各班级形式多样的戏剧节目轮番上演,将戏剧和德育主题相结合,通过戏剧活动实践浸润学生的心灵。举办全学科阅读活动,在阅读和分享中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推进戏剧剧本创编、表演。还有英语情景剧大赛,学生们新编英语名剧,将英语知识与文化理解、体育活动、生活常识等内容相结合,在体验、合作、探究中学习。

   经过14年的努力,海旺学校戏剧节已成为社区的一大盛事。学校在操场搭建起舞台和帐篷,周边社区的阳台则变成最佳的观众区。学生们全情投入表演,观众在阳台上挥舞着荧光棒,共同打造一场洋溢着爱与希望的戏剧之旅。

   (项目团队:记者 马姗姗、邓晖、张哲浩、李洁、王建宏、张锐、李晓东、周洪双、严圣禾)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