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发布时间:2024-05-28 07:44:30 来源: sp20240528

  核心阅读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利于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大意义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顽强奋斗,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纵观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大都形成了较强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调配能力。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各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适应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克服科技创新资源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抢占先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先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从容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甚至打断。

  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支撑力。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进政策性创新,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优化了创新要素配置,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同时也要看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战略决策、要素配置、力量组合、区域协同、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也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敢闯敢试、先行探索。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深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近年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积极探索。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加速创新要素聚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近年来,北京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将科研项目的设立、问题的凝练、研究团队的构建、科技资源的配置等各环节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确保科技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同时,强化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动各部门高效协同及政策衔接,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引带动作用,发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形成创新合力。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融通创新,有利于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见效。近年来,北京从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等方面构建起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出台《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用一系列务实举措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堵点。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4%,科技成果转化迈向量质齐升新阶段。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北京拥有丰富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近年来推动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破四唯”“立新标”,探索形成以创新价值、创新贡献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办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全方位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涵养源头活水。

  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在总结好、运用好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着力点,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越强,对制度机制的要求就越高。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此,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要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同时,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强协同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为此,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构建区域创新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强各区域间交流合作,围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特色化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1日 0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