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之翼”更有力(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09-09 17:10:25 来源: sp20240909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

  

  “无人机飞行表演”、缠绕画制作体验、“飞天小豹”数字人讲解、“小小航天人”艺术团表演……前不久,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场科普市集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成效。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多元。让科普深入人心,还需要在服务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好的科普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与受众需求的双向互动。由于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的差异,不同人群对科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围绕个性化需求做科普,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效果可能事半功倍。比如,在云南昆明嵩明县,当地围绕农民在种植中药材方面的痛点,通过“农户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的方式,组织专家开展科技下乡讲学活动,调动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科普成效显著。再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开设了“博士课堂”,引入一线科研人才做科普,帮助孩子们接触学科前沿、培育科学思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质量内容,还得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如今,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蒸馒头哪层先熟”“被陨石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学会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借助新媒体平台,一些科普团队以图文、漫画、短视频等解析物理知识,不少产品成为爆款。“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科普活动则以新媒体的方式,让亲子一起介绍家乡地理风貌、农林特产等,并解说其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大众从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甚至“传播者”。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有必要抓好“薄弱一环”,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可以发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便利、灵活等特点,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师生等是推动农村科普的重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方便乡亲们获得更鲜活有用的知识。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随着科普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将让“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3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