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热闹起来 生活焕发光彩

发布时间:2024-04-19 14:57:23 来源: sp20240419

原标题:乡村热闹起来 生活焕发光彩

“乡亲们,今天‘铺集之声’要为大家播放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前世今生……”初冬的薄雾中,家住山东青岛胶州市铺集镇铺上二村的冯文诗在澄月湖边一边打拳,一边听广播。

“铺集之声”是铺集镇依托全镇69个村庄的应急广播系统建立的,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放。冯文诗每日必听。之前,广播里主要播放党的大政方针及市镇工作动态等。他想,能不能增加一些胶州传统文化故事的内容?

乡镇下发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调查问卷时,他把建议填在问卷中。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胶州秧歌就在广播中出现了。

“我们通过分层级、分领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了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合理化意见建议70余条。”胶州市铺集镇党委书记隋京龙告诉记者,这些意见建议大都集中在部分村庄文化形式不够丰富、村民参与度不高及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等方面。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胶州市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分4个专题举办读书学习班;配合读书学习,推出“我为发展献良策、解难题、建新功”等活动,活动共征集群众反映问题1400余个、意见建议400余条。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铺集镇出现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乡村文化阵地基础薄弱、活力不足等是不少乡镇、街道的共性问题。”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静说,我们以问题导向、群众所需为准绳,把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把“让村庄焕发文化活力”作为要重点突破的课题。

动手解题,思想先行。11月8日,一堂以“学习新思想、建功新上合”为主题的理论课在胶州市里岔镇开讲。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胶州具有厚重历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胶州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在座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胶州市级专家宣讲团成员、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管钰结合胶州历史文化,给大家上了一堂思想文化专题课。

“理论学习常学常新。我们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努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力用劲。专题课结束后,我们根据课程内容拟了一份试卷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胶州市里岔镇党委书记孔浩介绍。

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里岔镇安排党员干部根据专题课所学,利用清晨、傍晚等时间段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民意民情。

里岔镇孟慈新村的大孟慈茂腔,距今有100余年历史。2013年,该镇在孟慈新村建立茂腔博物馆,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当地的大人、孩子都能哼唱上几句。

“前些年每年演出上百场,如今我们年纪都大了,吸引年轻人加入剧团值得重视。”80岁的韩廷顺唱了一辈子茂腔戏,非常希望茂腔戏后继有人。

文化站工作人员王辉在走访入户时记住了韩老提出的问题。他仔细查阅和茂腔有关的书籍资料,经过半个月的研究,推动里岔镇在孟慈新村专门设立茂腔文化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每周都开展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茂腔。孟慈新村又热闹起来了,茂腔剧团的队伍也壮大了,他们编排的《乡村振兴看里岔》等新剧目,近一个月演了30余场,还受邀前往周边县市表演。

为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难题、惠民生的强大动力,胶州市制定文化惠民清单,推出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乡村文艺演出等特色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580余场次,开展各镇(街道)“红色大喇叭”宣讲活动700余场,举办小戏小剧展演等100余场。

10月31日下午两点,阜安街道中央公园小区居民雷华急匆匆地拿上马扎到阜安里步行街“占座”去了。“占座”为何事?原来是为了看茂腔“大戏”《西京》和《逼婚记》。因为演出太精彩,观众很多,想在前排看得更真切,就得早去。

“党员干部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我们将继续通过广场文艺周周演、文化串门等高品质的文化供给、高水平的文化服务释放乡村文化魅力、增强乡村文化活力,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孙静说。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王雪妍)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