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27 来源: sp20240426

  图①: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未来园早教托育中心,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   许 多摄(人民视觉)   图②:河北省元氏县宋曹中心小学学生在学习3D打印。   张晓峰摄(人民视觉)   图③: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业推荐官”在招聘会上向企业推荐毕业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媒体中心供图   图④:重庆工商学校学生宋鑫正在实训室工作。   重庆工商学校供图   图⑤:湖北省通山县南林桥镇中心卫生院老年患者诊断室内,医生为老人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 吴 君摄   图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居民张冬瑜(右二)与社区老人们一起练习合唱。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迈上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用更多有温度的举措和暖民心的行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本版今起推出“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栏目,展现各地各部门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实践,为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而作出的努力。

  ——编  者  

 

  安徽黄山屯溪区双职工家庭——

  办好托育机构  顺应家长需要

  本报记者  罗阳奇

  “老师今天带你做什么了?玩得开心吗?”下午5点半,下班后的钱进还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门口接上2岁多的孩子。

  钱进家住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她和丈夫都有自己的工作,是典型的双职工家庭。孩子1岁之前,都是由钱进的母亲帮忙照料。可是2022年4月,母亲因为摔跤骨折,一时无法照顾孩子。“我当时特别焦虑,孩子没人照顾,但也不想辞掉工作。”钱进说。

  最后,经过同事介绍,钱进得知居住的小区附近开办了一家普惠性托育机构。“我们马上去现场了解,发现他们非常专业,老师都有从业资质,在孩子的照料和课程上有周到的安排,收费也合理。”钱进说。一年多后,说起孩子的变化,钱进非常欣喜,“现在能自己穿衣吃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好了不少。专业托育机构顺应了我们家长的需要。”

  屯溪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洪建淑表示,目前,屯溪区已有托育机构19家,另有22家幼儿园开设了2—3岁幼儿托班,共有托位2028个,每千人托位数达6.7个。“我们还对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按照不低于每名幼儿每年6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民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按照每名幼儿每年4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链接】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约4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托育机构约7.5万家,提供托位约350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约2.5个。为进一步减轻家庭抚养负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已提高到2000元。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已完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备案的高职院校有661所,完成早期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的有257所。

  (本报记者杨彦帆整理) 

 

  河北元氏县宋曹中心小学学生——

  学校设施升级  享受优质课程

  本报记者  邵玉姿

  冬日清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宋曹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一年级1班的讲台上,00后教师葛玉烁正使用“智慧黑板”授课。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跟着动画一起学习拼音。“‘智慧黑板’连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让乡村的孩子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名校的优质课程。”葛玉烁介绍。

  六年级1班的赵思彤最喜欢的是3D打印课。“以前只从网上看过3D打印机,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亲手操作。”她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不久前在课上打印好的冰墩墩模型向记者展示。

  宋曹中心小学副校长杨振山说,学校标准化操场建起来了,教学楼翻新了,还配备了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教具。县里还为学校新招聘了9名年轻教师,补上了音、体、美等专项课教师不足的短板,开设了3D打印课、编程课等新课程。“我们的学生人数比5年前翻了一番!”他说。

  “自2018年开始,元氏县通过特岗教师公开招考等方式补充乡村教师935名。”元氏县教育局副局长曹美宏介绍,2023年,元氏县共拨付资金5766万元用于校舍修缮、教学设备购置等,大大提升了乡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水平。

  【链接】2023年,我国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工程,中央安排330亿元,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约3500万名乡村学生。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超过1万名“优师计划”定向师范生,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继续储备优秀教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增至8.8万余条,向农村学校免费共享。

  (本报记者吴丹整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

  老师指导帮扶  助力实现就业

  本报记者  祝大伟

  “找工作也是一次历练和成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聂法儒,忙碌近半个学期,寒假前夕如愿签约心仪的单位。

  在刚结束的学期里,学校系列招聘和专题指导活动月接连不断。去年10月份开始,聂法儒就在校园宣讲会上投简历、面试。聂法儒坦言,在找工作过程中,自己压力不小。他来到学校一对一职业辅导咨询室寻求帮助。“这些项目参与经历、社区志愿服务经历,都特别好,可以写到简历里。”辅导老师不但帮他解决了困惑,还精心修改简历,讲解沟通技巧。

  “要用好学校提供的就业平台。”辅导老师嘱咐。聂法儒回去后就跟作为“就业推荐官”的学院辅导员段梦达进行了沟通对接。聂法儒在段梦达帮助下,完善了简历。随后,段梦达帮助他投递简历、约定面试,全力争取应聘机会。去年12月末,聂法儒应聘成功。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持续打造线上线下职业辅导咨询室和生涯实践馆,年累计服务学生数量2000余人次;同时,对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分类精准帮扶,确保“稳就业”“保就业”一人一策一案落实。

  【链接】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动各地落实落细各项稳岗扩就业政策。大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推进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进一步优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招录及各类升学、职业资格考试等时间安排,同时继续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本报记者吴丹整理) 

 

  重庆工商学校学生——

  参与企业实训  提升技能本领

  本报记者  刘新吾

  画图、焊接、调试……在重庆工商学校实训室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宋鑫正专心致志制作遥控手柄。

  到这所中职学校学习后,宋鑫不仅学懂电子产品原理,还学会使用电子元器件制作电子产品。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宋鑫荣获中职组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团体一等奖。按照学校培养计划,他将在电子企业从事产品调试等工作,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

  与宋鑫类似,一大批学生在这里成长成才。“学生成长得益于校企融合。”重庆工商学校校长朱泽彬说,“为帮助学生提升技能本领,学校与企业合作,打造‘订单班’,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实训过程,让学生了解一线需求,更好提升自己。”

  自2009年起,重庆工商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办学模式,与近200家企业建立起合作紧密的就业基地网络。2015年8月,重庆工商学校试点“现代学徒制”,学校和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企业资深员工到校培训,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实地学习。江津区教委主任徐宁表示,近年来,江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模式,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链接】2022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3478.5万人,共有教职工171.5万人。目前,职业教育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职业教育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启动实施了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高职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校长书记“访企拓岗”,支持各地探索职教高考改革,建设高水平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基地,切实提升了职业学校育人水平,拓宽了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通道。

  (本报记者吴丹整理)  

 

  湖北通山县石垅村老年人——

  镇里看病拿药  省时省力省钱

  本报记者  吴  君

  徐金凡今年67岁,是湖北省通山县南林桥镇石垅村人,6年前查出高血压后,每个季度都会到镇卫生院来做检查。

  “镇卫生院专门为老年人开设了患者诊断室。”徐金凡说,这几天有些感冒,身体也不舒服,就想来镇里拍个片看看。现在镇卫生院就能做B超和心电图,还有抢救室、胸痛救治中心、心律失常防治站,小病慢病再也不用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了。

  近些年,通山县不断加强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医共体建设,定期派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并设立了县、乡、村“心电、影像、检验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医疗服务会诊中心”,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心电、影像中心全覆盖,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高压130,低压80,血压比较稳定,心律也正常,只是有些感冒,要注意饮食、多休息。”做了基本检查后,医生给徐金凡开了药单,叮嘱道,“这些药如果吃完了,可以直接去村卫生室拿。如果突然不舒服,可以联系村里的家庭医生寻求帮助。”拿着单子,徐金凡来到了医院的一站式服务窗口。“镇卫生院挂号是免费的,医保报销后普通病花不了多少钱。”徐金凡掏出医保卡,“今天一共只要几块钱,刷卡就能结算,看病很方便。”

  【链接】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89元,新增经费重点强化对老年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国不断以农村为重点,壮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全科、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加强人员在岗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推广“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让更多优秀医务人员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2023年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超过5000人,农村免费订单医学生有4800多人完成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本报记者杨彦帆整理)  

 

  陕西西安临潼区老年居民——

  服务专业周到  养老不出社区

  本报记者  原韬雄

  老人们的一首合唱,引来阵阵掌声。1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科技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一场演出正在进行。

  72岁的张冬瑜是社区声乐兴趣班的班长,当天她特意化了淡妆,在舞台上神采奕奕。“社区养老中心建成,我们的活动场地面貌焕然一新,还有专业的声乐老师作为志愿者给我们讲课呢。”张冬瑜笑着说。

  老人们不仅能够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多样的文体活动,还能享受针灸、推拿、按摩等理疗服务。张冬瑜的母亲今年96岁了,有腰痛的毛病,“我就经常带她来,出了家门就到,再也不用跑远了,特方便。”

  秦陵科技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丹介绍:“我们社区有1745位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人口的45%。社区医务室开设全科、中医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目前已经为1301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最让张冬瑜高兴的还是养老食堂,“每天的饭菜荤素搭配,价格实惠。”张冬瑜说,“瞧,走廊、桌椅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吃饭的时候还能跟邻居们聊聊天,多好!”

  【链接】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各地探索构建可持续、可推广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和保障机制。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更美好”行动,截至去年9月底,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2万多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9.76万人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5.67万户。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分别惠及3434.6万、491.6万、92.4万老年人。

  (本报记者李昌禹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8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