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融入数字中国建设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06-04 12:39:47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乘“数”而上 向“新”而行 数字中国建设的兴业实践

“16万户科技金融客户”“1.89万亿元绿色融资规模”“种植流模型”“养老计算器”“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反欺诈平台”……一场震撼的裸眼3D视觉盛宴正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兴业银行展厅上演,生动展示了兴业银行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实践、新图景。

5月23日至28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暨成果展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峰会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集中展示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果,畅想数字未来。兴业银行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已连续七年参与成果展览会,数字兴业积厚成势,从谋划期、建设期进入收获期。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市场覆盖率65%、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余额超2400亿元、服务科技领域上市及拟上市企业突破13800家……在科技金融展区,展厅视频中呈现的一组组数字,彰显兴业银行服务科技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服务科技创新,需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兴业银行将数据作为企业的“第四张报表”,创新推出“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依据数据资产评价企业,对科创企业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实力等实现精准量化识别,将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助力近6000家中小科技企业成长。

在绿色金融展区,体验“碳积分账户”,领取碳积分明信片,绿色低碳生活触手可及。兴业银行于2023年上线国内银行业首个双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企业绿色发展,并将绿色金融带到个人客户身边。目前,该平台已有1877个客户使用了企业碳账户模块,35万个客户开通了个人碳账户。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兴业银行自2006年在国内推出能效融资产品以来,植绿十八载,以绿色金融之笔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截至2023年末,绿色融资规模达到1.89万亿元,连续5年获明晟(MSCI)ESG评级AA级;绿色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399万吨、节水1074万吨。

在普惠金融展区,“种植流”模型让人眼前一亮,该模型基于兴业银行打造的卫星遥感应用平台,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支撑,引入卫星“新数据”,不仅可以测算茶园种植面积,估算历史产量,还能监测长势风险,识别茶叶病虫害,为作物种植精准画像,有效解决涉农信贷和绿色信贷展业难、审贷难、贷后管理难等问题,让银行“敢放款”,让客户“愿意贷”。

得益于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纵深应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兴业银行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产品线上化、场景数字化”两条主线,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有效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目前该行普惠贷款余额已突破50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7.82%,惠及23万家小微企业。

“你是否想象过遇见未来的自己?”在养老金融展区,一款通过AI算法打造的“黑科技”不但可以呈现观众30年后的相貌,还可以让观众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穿越时空的信件。据兴业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兴业银行养老计算器可以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养老规划。

在2012年,兴业银行推出了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安愉人生”,历经十多年耕耘,着力构建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在内的养老金融综合化服务体系,构建“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生态圈,目前服务老年客户已超2400万。

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反欺诈平台、兴业大模型智能云核……在数字金融展区,一项项科技硬实力,展现了兴业银行从“砸锅卖铁也要办科技”到“数字化转型是生死存亡之战”的理念嬗变与生动实践。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兴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逐渐从建设期进入收获期,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涵盖“1(手机银行)+5(兴业普惠、兴业管家、兴业生活、钱大掌柜、银银平台)+N(各类场景生态)”的“数字兴业”体系,持续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深化数字兴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数字金融展区内,精彩纷呈的展陈与体验于一体的数字人民币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数字人民币联动碳积分、共绘同兴圆、1元购盲盒和1分购饮料等观众喜爱的活动串珠成线,观众可通过开立实名兴业钱包或在兴业银行APP完成数字人民币扫码消费,攒碳积分、获数字人民币周边实现“点绿成金”。作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兴业银行持续升级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目前已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近730万个,交易金额超3000亿元。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兴业银行乘着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东风,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董童、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