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发布时间:2024-11-27 15:45:15 来源: sp20241127

原标题: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GAN(生成对抗网络)、CAN(创造对抗网络)、GPT(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等算法模型的快速进展,AI(人工智能)绘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我看来,这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又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判定AI绘画是不是艺术,这要从艺术的本质谈起。

在人类艺术史上,理论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首先是功能尺度,认为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的一个根本尺度;其次是语境尺度,认为艺术的认定需要特定的艺术机构或艺术语境;第三是历史尺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艺术发展历史中可以找到认定艺术的重要经验尺度。

此外,当代著名艺术哲学家布洛克还提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艺术阐释框架,他认为艺术乃是铭刻着强烈人类精神印记的审美客体。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从上述标准出发,我们可以对AI绘画的身份属性加以考察和分析。

让我们首先从《贝拉米伯爵》(见图①)这幅引起全球轰动的AI油画作品展开讨论。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强烈的印象派风格。画中的主人公从着装到脸部表情都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画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呈现出的那种真实之美,有天壤之别。这幅AI绘画作品可作为当下专业AI艺术家作品的表征。

我们再来看看目前最流行的AI绘画创作平台之一的Midjourney上普通用户发布的两幅AI作品(见图②③)。相对于前一幅作品,这两幅AI绘画给人一种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其一,从绘画形式上看,这些AI作品突破了经典绘画的美学框架,造型奇特,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风格;其二,从审美功效看,这些AI作品更贴近今天人们的生活情境,因而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其三,从绘画内容和主题看,似乎没有了专业AI作品的深刻感和严肃感。这样的AI作品正是目前AI生成性绘画的主流风格。因此,从审美功能尺度审视,两类AI绘画作品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有资格被视为艺术。

从语境尺度来看,《贝拉米伯爵》被公开拍卖,并大获成功。拍卖行赋予AI作品艺术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近似于法国艺术家杜尚将《泉》(编辑注:杜尚在商店里买了一个普通的小便盆,将其命名为《泉》)送交相关艺术展进行展览以及法国著名的蓬皮杜现代美术馆将《泉》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很多AI绘画作品被世界著名美术馆收藏,还有更多AI绘画正在参加一些著名的艺术展览,这些专业的艺术场景都在赋予AI绘画艺术身份。

从历史尺度看,AI绘画作品同样有理由被视为艺术。比AI绘画早出现100年的摄影艺术,也曾遭遇身份质疑,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换句话说,今天的AI绘画不过是百年以来陆续出现的摄影艺术、广播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数字艺术的同样历史逻辑的赓续。

摄影艺术、广播艺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作为典型的现代媒介艺术,都是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运用现代技术创作的结果,是人类思想情感的直接的审美表达或形象表达。

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AI绘画创作的作品,更像是AI自主生成的。这是目前包括AI绘画在内的一切AI艺术作品共同面临的身份困境。其实,AI绘画的生成绝非GAN或CAN等算法模型能够独立或自主实现的,恰恰相反,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这集中体现在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其一是AI绘画创作能力的构建(主要包括绘画算法设计、绘画算力培育、相关服务器的更新换挡等)无不彰显着人类主体的意志和理性精神。AI的算力无论如何强大,都离不开人类的赋能,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创造物。

其二是每一幅AI绘画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于艺术家或特定用户的命令,而这命令中必然隐含着艺术家或用户对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象等,离开了人类的这些彰显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诉求的指令,AI绝不可能主动或自主启动任何创作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主体对于AI绘画创作的“制导”作用,绝非仅仅局限于AI创作过程的启动,而是发生在全过程。AI创作不同于人类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能对作品进行连续和快速输出,而同时它又缺乏对作品质量的判断能力,这样人类主体就需要随时对输出的作品进行评估和选择;有时候为了提升AI作品的原创性与风格化,人类主体还需要主动改变AI正常的创作过程。至于AI绘画作品的策展,就更离不开人类主体。

既然AI绘画整个创作环节都必须有赖于人类主体的全面、积极、主动的介入和参与,AI绘画作品又同时显现出无可置疑的审美价值,那么AI绘画也就有充分理由被视为艺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审美属性还是人类主体精神和意志的彰显,都在AI绘画作品中普遍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对这些作品的艺术身份表示怀疑呢?在这些质疑声中,大多数人都以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这种模仿无论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创性或本真性,甚至视其为赝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模仿是人的天性”,艺术家和诗人通过模仿可以揭示真理或“哲学意味”。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也同样证明,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毕加索、凡·高、齐白石、徐悲鸿等这些公认的艺术大师,都经历过各种艰苦的学习和模仿,才创作出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因此,模仿本身并没有错,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创新的阶梯。更何况目前AI科学家和艺术家所研发的诸如GAN、CAN、GPT等应用模型和基础模型本身就被嵌入了各种创新学习机制,目的就在于确保AI算法能够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AI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创造上的一大天然优势。

还有人以目前的AI算法尚无力解读自身作品的意义为由,而将其作品放逐于艺术王国之外,这同样是武断的。因为对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美学价值,而美学价值的大小和正负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艺的高低,取决于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不取决于作品的技术出身和血统的贵贱,更不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能够圆满地解读自己的作品。

当然,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AI绘画归属于一种崭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AI绘画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看,的确还没有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协作攻关,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AI算法学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这一美学铁律。诚如是,包括AI绘画在内的AI艺术将在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马立新,系山东师范大学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倪玥)

(责编:罗知之、陈键)